年轻人不再热衷出国留学了吗?——专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

imtoken官网地址 admin 2024-02-07 17:12 134 0

央视网消息(记者/刘佳曈):近日,清华大学辟谣“清华毕业生80%都出国了”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。

1月17日,清华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推文《五问:清华毕业生去哪了?》,并在“二问:清华毕业生‘80%都出国了’?”中回复“NO!”。清华表示,2023届毕业生出国(境)深造比例为8.0%,且近20年出国留学的校友完成学业后,大部分已归国工作。

出国留学专家

_出国留学专家_出国学术交流费用自理吗

出国学术交流费用自理吗

出国留学专家__出国学术交流费用自理吗

出国学术交流

同时,近几年清华、中科大、西工大、北航等着名理工科大学的出国留学人数出现大幅下挫,甚至跌去2/3。不仅如此,从相关数据来看,在美国、英国、加拿大等中国学生留学目的国,中国正在失去第一生源国地位。

那么年轻人不再热衷出国留学了吗?留学生的“学历光环”是否已经消退?央视网《中国教育观察》记者采访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。

《中国教育观察》:公众为何关注名校学生深造和就业去向?

陈志文:之所以大家对名校的出国率很敏感,可能,个错误的前提,就是说出国就等于不爱国,这是我想特别强调的imToken官网下载,我们一定要对出国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。出国留学只是我们成长路径的选择而已,更重要的是对于我们国家的拔尖人才或高层次人才,出国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渠道。举个例子,根据我们的统计,2023年新晋院士里边大概54%以上都有海外留学背景,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有76.3%有海外留学背景,也就是说海外留学是我们拔尖人才成长的一个重要渠道。

《中国教育观察》:出国留学率整体下降的原因有哪些?

陈志文:我们大量的理工科学校的学生出国率下降,一方面是有疫情的影响,另一方面更主要是他不让你去了,这里边的主要是理工科高校,尤其是国防科工系统的学校,比如说北航,比如说哈工大,比如说西工大,下降非常明显,2022年大概下降到2/3,像清华就腰斩,从26%下降到13%。但是反观比如说北大,它有大量人文社科就不受影响,它的下降大概只1/3。2013、2014学年我们赴美留学净增长达到最高峰,一年净增长41,000多人,此后10年我们是连续下降,净增长人数连续下降。并不是因为疫情才下降,事实上我们的增量一直在下降,到2019年疫情前我们的净增长只有2,000多人,这已经排除了疫情影响。疫情期间我们大幅下挫,我们一年下降几万人,到了去年疫情的影响可以归零了,我们继续下降,也就将近600人,且仍然在下降。这个说明了什么,我觉得本质是另外一个大势问题。我觉得是这一代人才的变化,以“00后“为代表,他们是在中国快速发展中成长的一代,他们和过去的人是不一样的,他们对民族自豪感是内生的。他们目睹了中国最辉煌的一切,比如说我们的硬件建设的确在很多方面超越了一些发达国家,因为他们是几十年或者一百年前建的,那是不可能和现在相比的。

大家经常开玩笑纽约的地铁如何,我觉得不能简单地做横向对比,但是如果只做一个直接的对比,的确我们要发达得多。正是因为在这种背景下,这代人的观念不一样,他不会过度地崇尚西方,这是一个方面。还有一方面,比如说我们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迅速地地位提高,像我们的清华北大在无论哪个国际的排名中都是飞速成长。我举一个小例子,我们的软科学术排行榜,大概在20多年前我们清华北大在200名之外,这个排行榜尺度一直没有变过。就拿学术论文为主,按他们的排行,现在清华北大也大概在30来名左右,这个增长是非常迅猛的。再比如说大家都比较喜欢的计算机,有国外的一些研究人员做了一个 ,它就是按硬的论文来排,我们清华大学最近十年基本上一直位居第二。那换句话讲,中国和西方的这种差距也在缩小,留学的必要性也在降低。当然还有“00后”是父母倍加呵护成长的一代,我们经常讲“非常6+1”,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再加父母就呵护这一个,甚至还有个保姆。这代人呢让他出去远赴重洋到国外,他要独立面对语言、生活,各种不习惯,各种不适应,对他来讲无异于一场新的上山下乡、洋插队,对他来讲不是去享福,是受苦去了,所以他们的意愿也在下降。

这是过去我们这代人和他们不能比的,当时的中国和西方的差距是天和地的差距,留学无论哪个方面来讲都对我们有巨大的吸引力。但是当今的西方对中国来讲已经没有那么大吸引力了,这些孩子对留学的意愿也的确在下降,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进步,全方面的进步。我刚才讲我们的高校水平也提高了,我们物质水平也提高了,我们的生活质量也在提高,他对西方就没有那么多向往。大家可能没注意到这是一个时代的变迁,我刚才讲的新一代人的民族自豪感是内生的。举个例子,这两年西方的电影在中国卖不动,年轻人喜欢的玩的是唐装汉服,看的电影比如说是《长安三万里》,而不再是好莱坞的大片,这是非常典型的一代人价值观念的变化,所以综合的因素就导致我们新一代人的留学意愿在下降。

《中国教育观察》:留学存在“投入产出比”吗?如何选择合适的留学国家?

陈志文:留学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是见世面,如果算投资性价比,那大部分人就不要留学了。从简单的投资角度来讲对大多数人都是不划算的,所以我也反对一些家长砸锅卖铁,没有这个能力还要让孩子出去读书,这是不理智的。绝对性价比角度我更想提醒家长孩子们综合看,我更支持大家考虑一下“一带一路”国家,“一带一路”国家不仅学费低廉,还存在一些的确不错的学校,更主要是未来发展的空间。中国的产业链也在转移海外,走的都是“一带一路”国家,这些产业链一旦走出去的时候,它需要的是大量的懂中文、懂相关专业和技术的跨国人才、国际人才,那我们中国人天然就有这个优势。如果我们去这些国家留学,发展机会就比较多,这就跟80年代、90年代大量的外企涌入中国,然后雇佣了一堆我们的台湾地区、香港地区、澳门地区的海外的华侨来作为它的的代表,所谓的外企的员工,这就是一个发展机会。所以我更希望孩子们朝东看,朝“一带一路”看,它的发展机会可能远远大于西方国家。西方国家是一个成熟的社会,它是有天花板的,但在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它的发展机会可能更多,我们的孩子可能更有竞争力。我经常跟很多孩子讲如果觉得国内太卷、竞争太激烈,你不妨看看“一带一路”国家。

《中国教育观察》:从近两年就业市场的形势看,留学生的“学历光环”是否已经消退?

陈志文:我觉得在当下的中国,尤其在发达城市,是否留学我觉得已经意义不大,这和80年代、90年代完全不一样。我们那时候最早第一批出国留学人员才几十个人,我们现在2019年出去70万人一年,不稀缺,物以稀为贵,现在留学叫常态化、平民化。在80年代、90年代主要是学业优秀的孩子出国,到2000年之后谁有钱都能出国,所以我们现在自主留学超过92%,甚至更高,也就是说学习好、学习不好都可以出国。当时回国愿意在哪落户就在哪落户,现在就有限制,因为留学生太多,如果简单想靠一个出国留学博得一份体面的工作,或者靠这个镀金,提高自己的竞争砝码的话,这是缘木求鱼。因为留学生的背景并不会给你增加太多的优势,除非个别的行业或者个别的岗位、甚至有些单位可能会更在意是国内的着名大学毕业,而不是国外的,人家也会挑你的本科是哪里的。你们可能不了解比如说美国着名的常青藤大学里边,中国留学生可能有几千人,但是本科生加博士生大概占比只有20%,80%都是硕士,就是那种项目型的硕士。大家老嘲笑英国的“水硕”,其实美国着名的大学里也有一批这样的硕士,就是项目制的,或者专业性质的,或者课程性质的,他不是学术性的。

评论区